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訪人物 >名家訪談 > 《風能》封面故事|不負韶華,繼往開來——“中國風電這十年”企業家訪談錄

《風能》封面故事|不負韶華,繼往開來——“中國風電這十年”企業家訪談錄

2022-12-23 來源:《風能》雜志 瀏覽數:5249

《風能》特邀部分開發企業和整機制造企業的負責人, 共同總結過去十年的發展成果,暢想未來新藍圖。

  篤行十載結碩果,踔厲奮發譜新篇。在能源轉型中,可再生能源挑起大梁,風電行業以迎難而上的決心和開拓進取的勇氣,換來今日之成就?!讹L能》特邀部分開發企業和整機制造企業的負責人, 共同總結過去十年的發展成果,暢想未來新藍圖。
  王武斌:過去十年,我國能源轉型不斷向縱深推進,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風電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前,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及單機容量都相對較小。經過十年的發展,2021年年底我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突破3 億千瓦大關,比2012 年增長了4.4 倍,連續12 年穩居全球第一;2022 年前三季度,全國風電平均利用率達到96.5%,全國風電發電量達5441 億千瓦時,風電在電力供應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升;我國風電產業體系更加完整成熟,以海上風電為例,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從最初的1.5MW 發展到16MW,有力帶動了我國風力發電機、軸承、葉片、光纖電纜、電力電子器件等高精尖材料、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以及勘察、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監理、運維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十年來,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風電產業走出了一條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崛起之路,為國家建設“制造強國”作出突出貢獻,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張志武: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十年來,中國能源行業實現飛速發展。目前,我國電力總裝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裝機和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電力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躍升,大容量風電、光伏、特高壓輸變電等技術研發和制造水平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作為以清潔能源為主業的中央企業,中廣核新能源有幸參與和見證非凡十年的諸多重要時刻。截至目前,中廣核在國內新能源項目在運裝機總容量已突破3000 萬千瓦,過去十年來裝機規模增長了9 倍,并在30 個省份進行了全面布局。
  唐堅:十年來,中國風電行業實現迅猛發展,2015 年2 月,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容量突破1 億千瓦的國家。同年,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風電控股裝機容量達到1576.5 萬千瓦,成為全球最大風電開發運營商,并一直保持至今。自2021 年開始,行業規??焖贁U張,風電度電成本大幅下降,發展質量不斷提升。高塔筒、長葉片風電機組技術迭代加快,低風速區域可開發空間迅速釋放,技術進步使中國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開始進入平價時代。同時,中國風電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次次突破自然資源的限制,不斷擴展開發疆界。以龍源電力為例,我們自主創新海上風電單樁基礎施工技術,引領低風速資源開發技術進步,推動長葉片技術升級,促進內陸地區大量低風速資源得以開發利用。我們在海外自主開發、自主建設、自主運營風電項目,也為國企“走出去”探索出一條有益的發展路徑。
  武鋼:十年來,能源轉型、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共識,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再到“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可再生能源迎來跨越式發展。十年中,金風科技堅持風電裝備技術創新、堅持國際市場開拓,牢牢把握住了數字化轉型、零碳、水務等新業態的發展節奏,為“百年金風”打下堅實基礎。過去十年,通過科技創新、產業鏈優化,以金風科技為代表的中國風電企業在機組大型化、智慧化、風電場規?;确矫鎸崿F跨越式發展,使中國風電真正實現平價上網。自2021 年起,新建的陸上風電場不再依賴國家補貼,整個行業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市場容量沒有因為失去補貼而萎縮,2021 年中國陸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超過3000 萬千瓦。在用能成本方面,2021 年以后新建風電場會為國家節省至少0.2 元/ 千瓦時的補貼投入,相當于僅2021 年一年的新建陸上風電項目,相比2021 年前的有補貼風電場,全生命周期為國家、工商業電力用戶節省用能開支達2400億元。
  張傳衛: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雙碳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指明了我國能源發展變革的戰略方向。
  
  近五年來,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發電量的60% 左右,中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進入平價無補貼發展的新階段。
  田慶軍: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雙碳目標,風電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仡欉^去十年,中國風電從依賴補貼到平價上網再到低價參與市場化交易,經濟性顯著提升;風電開發從保障性并網到源網荷儲再到孤網運行,綠電制氫、制氨、制醇產業快速發展,風電消納有了更廣闊空間;風電裝備從系統集成到自研再到自制,關鍵部件和技術已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產業鏈競爭力大幅提升;機組技術創新加速迭代,從引進國外技術到深耕國內再到走向國際,“出海”步伐加快,全球市場占有率快速提高。
  高玲:首先,過去十年,我國堅定不移推進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建設,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制定將整個可再生能源產業,拉入到國民產業經濟發展的主賽道上,對整個行業長期發展帶來極大利好。其次,補貼退坡帶動需求端“搶裝”。我國2020 年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達到歷史性的7167 萬千瓦。再次,我國新能源行業發展迅猛。截至2021年年底,風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3.4 億千瓦,連續十多年穩居全球首位。最后,我國大力推進“兩個一體化”建設,“風光水火儲一體化”促進不同電源間優勢互補,提高電網適應性;“源網荷儲一體化”大幅度提升新能源的消納能力,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
  
  王武斌: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二是,在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能源政策呈現堅持清潔低碳導向、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特征,一系列政策支持、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有力支撐了我國風電從產業化初期向規?;l展,最終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發展,并積極參與全球競爭。三是,風電行業的強大韌性與蓬勃活力。特別是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延宕、國際形勢復雜,同時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均全面進入平價時代,產業鏈上下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無論是單機容量大型化、高塔筒、抗臺風、漂浮式、遠程診斷等技術創新,還是“源網荷儲一體化”“風電‘打捆’配套火電”“風電+ 儲能”“風電+ 氫能”“海上風電+ 海洋牧場”“分散式風電+ 鄉村振興”等模式創新,都有力拓展了開發場景,促進了成本下降,提升了行業競爭力,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可行方案。
  張志武:首先,國家的綠色發展與能源革命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對風電行業大發展至關重要,在“十二五”“十三五”可再生能源規劃指引下,十年來我國風電裝機規模由7500 萬千瓦增長到3.5 億千瓦,實現了跨越式增長。早期的電價補貼政策為風電的茁壯成長保駕護航,行業全面進入平價上網時代,雙碳目標的推進更是推動行業實現爆發式增長。其次,主要發電企業始終充當著行業發展排頭兵角色,協同產業鏈相關方積極應對和解決行業發展面臨的各種問題,有力助推國家政策的落地和產業的規?;l展。再次,技術創新進步是風電行業大發展的核心支撐,我國風電整機自主研發能力提升,大功率風電機組逐步普及,5MW 以上機型成為主流,近十年單位千瓦造價降低30%以上,大大提升了風電整體競爭力。同時,電網技術進步,尤其是特高壓技術的成熟、靈活性調節資源不斷豐富及調節能力持續提升,都顯著提升了電網接納風電的能力,使風電利用率不斷提高。
  唐堅: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大。過去十年,我國形成了以可再生能源法為基礎,以戰略規劃、產業政策、標準體系和監管規則體系為重要組成的一套相對完備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體系,有力保障了行業健康發展。自2009 年起實施的風電補貼政策,為產業規?;l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二是,技術進步速度快。中國的風電技術持續進步,風電整機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加快,高塔筒、長葉片、大容量風電機組持續更新換代,風電設備零部件國產化程度進一步提升。適應高海拔、低風速、臺風、風沙、巖基海床等特殊風況和環境條件的技術體系基本完善,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內陸和海上風電場的開發。三是,項目開發投資積極。以“五大六小”為首的發電企業均將發展重心轉向新能源增長,風電投資陸續成為各家電力企業的主要投資增長點。近十年,我國風電裝機增長了7 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1%,保持全球領先。四是,電網建設成果顯著。過去十年,我國加快建設特高壓輸電大通道和可再生能源并網工程,成為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的關鍵之舉,很大程度上解決長期以來的棄風問題。
  武鋼:在不斷優化風電機組成本的同時,金風科技直驅永磁和中速永磁兩大技術路線產品,以其高可靠性和高發電量的優勢,贏得客戶和市場的廣泛信賴。過去的十年,金風科技的國際項目分布從20 個國家,增加到六大洲的34 個國家,在亞洲(不含中國)、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區的裝機容量均超過100 萬千瓦。國際業績持續增長的背后是金風科技屬地化不斷深化的結果,公司與全球七大片區的本土能源、電力、銀行、保險、科研等機構建立了共生共贏的朋友圈,成為在全球風電領域被廣泛認可的中國品牌,為全球千家萬戶送去清潔能源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張傳衛:在產品技術創新方面,明陽智能不斷向新材料、新部件、新裝置和新型解決方案全價值鏈延伸,先后攻克了海上超大型抗臺風風電機組技術、海洋能源和海洋工程系統技術、深遠海柔性直流送出系統、高端核心部件等一系列重大關鍵核心技術。2021 年,明陽智能推出16MW 全球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電機組;2022 年發布雙轉子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在工程技術創新方面,明陽智能自主研發設計的海上大型漂浮式基礎,可實現工業化數字制造、模塊化施工,岸上組裝整體托運到目標海域,極大減少海上作業時間和建造成本。在運維技術的創新上,明陽智能建立風電場全生命周期智能需求管理,運用數字及智能管理平臺,實現智慧管理、無人值守風電場,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與智慧化運營服務。
  田慶軍:作為產業和技術革命的制高點,風電涉及多個前沿和交叉學科,代表中國科技引領全球進步方向。遠景始終堅持用技術進步提升風電機組性能和可靠性,這取決于兩個底層邏輯:一是風電機組設計與制造底層核心技術,遠景不僅最早打開了風電機組控制“黑匣子”,并且通過技術穿透產業鏈,實現變頻器、變槳系統、發電機、葉片、齒輪箱、主軸承等風電機組關鍵部件的自研設計與制造,為數字化奠定物理基礎。二是基于遠景EnOSTM智能物聯操作系統的伽利略系統,反哺風電機組關鍵部件及整機系統的數字化設計,數字孿生模型與實體風電機組一體化進化,進一步提升風電機組性能和可靠性。
  高玲:第一,國家政策加持不斷。隨著一系列國家政策支持下的重大行業發展舉措的實施,不僅推動著風電行業的快速平穩增長,也悄然重塑著行業的發展格局。第二,風電機組裝備制造國產化效果顯著,產業鏈建設蹄疾步穩,風電經濟性大幅提升。從整機的角度,國內整機商正在積極推動風電機組向大型化、輕量化、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中國整機企業已經憑借價格、服務等優勢撬開海外市場。從產業鏈上看,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風電設備配套產業鏈,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95% 以上,正在推動風電應用經濟性大幅提升。
  王武斌: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是先鋒隊。到2030 年風電、光伏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 億千瓦以上。使命光榮、前景廣闊、催人奮進,風電行業應當主動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提升競爭力。通過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因地制宜推動風電規?;?、多場景開發,推進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或者源網荷儲一體化等綜合性能源基地建設,促進高水平消納。加強柔性輸電、綠電制氫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電力電子部件、主軸承、大功率齒輪箱、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的攻關與創新,積極響應國家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戰略號召,應用人工智能、無人機等新技術,在精確建模、智慧選址、智能監控與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改變產業鏈互動和資源調配方式,引領全產業鏈邁入“智能、可靠、靈活、高效”新時代。
  張志武:面對新形勢,風電行業要想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應做好兩方面科技創新工作:一是面對沙戈荒地區新能源基地式開發趨勢,集中攻關大功率、低風速、定制化風電關鍵技術及其友好接入;結合基地式開發亟需具有交流同步發電機特性的靈活調節電源加以支撐的現實需求,開展“風電+”技術研究及布局,前瞻性布局風電項目與光熱、氫能等一體化融合開發的關鍵技術、開發模式研究與成果應用工作。二是針對深遠海風電開發的行業共識,聚焦漂浮式風電及其與漂浮式光伏、海洋能利用等立體、多元化應用方面的重難點技術,提前謀劃集成應用研究與樣機示范工作,形成技術迭代,掌握核心知識產權和領域主動權。
  唐堅:在新一輪的科技變革中,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將在風電產業鏈上發揮賦能作用。對于風電領域而言,數字化日漸成為行業獲得重生的重要手段。作為風電開發商和運營商,龍源電力2020 年確定了新能源生產數字化轉型建設“三年三步走”戰略,著力打造新能源生產數字化平臺,重塑新能源生產運維管控模式。我們在風電行業率先提出并建設“無故障風電場”,生產運營管理能力和設備可靠性水平大幅提升,在行業內起到良好示范效應。自數字化轉型建設以來,龍源電力的停機時長大幅縮減,發電小時數在行業原本領先的基礎上獲得了大幅提升:2020 年較2019 年提高了50 小時,2021 年度又同比增加了127 小時。以數字化為手段,我們未來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把人從風電場解放出來,讓員工彰顯其應有的價值。
  張傳衛: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清潔能源與工業智能相結合的智慧能源浪潮席卷而來。在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的同時,還要通過模式創新使新能源擁抱平價時代,以更低的價格惠及人民。
  
  在智慧能源模式創新上, 我們全力推動新能源技術高端化、應用場景化、產業生態化,內蒙古通遼項目是全國首個智慧能源創新模式和標桿示范項目。河南淮濱縣 “千鄉萬村馭風”工程是全國率先開工建設的首批試點工程。
  
  推動新能源在工業和建筑領域應用上,我們攜手中石化、中海油、巴斯夫等合作伙伴,滿足傳統產業不同應用場景的綠電綠氫需求,打造垂直化高效化產品服務體系。在海洋能源模式創新上,我們推動以海上風電場為基礎平臺的海水制氫、海洋牧場立體融合開發。同步驅動核心尖端技術、大型工程裝備、復雜工程管理等快速發展,帶動形成萬億級海洋能源高端裝備產業集群。
  田慶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技術和供應結構,風電光伏、綠色氫能、新型儲能等新型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變革。
  
  作為能源系統碳減排的關鍵技術之一,海上風電正成為全球綠色低碳技術的制高點。隨著海上風電向大型化、深遠海以及與海洋產業融合發展,空氣動力學、結構動力學、水動力學以及材料學等基礎學科均面臨重大機遇,電力電子、智能控制、大型傳動軸承、海上制氫等相關裝備和技術將成為低碳時代的重要支撐,耦合基礎學科的突破將會催生數以萬億級市場。
  
  在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大背景下,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風電作為高端裝備制造業,要與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深度融合,提升性能和可靠性,持續降低度電成本;積極拓展源網荷儲、綠電制氫制氨制醇、綠色冶煉、生物合成等應用場景,大力推廣“風電+”商業模式,讓更多主體從中受益。
  高玲:在變革來臨前,風電產業鏈上下游必須緊密結合,互相協同,在設計、吊裝、運維階段都需要深入合作。作為整機制造企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抓住行業發展新機遇:第一,始終保持高度契約精神;第二,深度參與風電機組關鍵部件的研發,在各個研發環節加強合作,提高機型迭代速度;第三,完善質量管理體系,與上下游企業共同制定合理的生產、交付周期,通過嚴密的過程把控,確保風電機組的高質量、高標準。
  王武斌:未來十年,風電行業需要通過自身的高質量發展,克服大規模消納對電網的影響,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助力我國“能源飯碗”端得更穩更牢。首先,加大風電投資開發力度,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協同好其他產業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風電發電量在電力供應中的占比,更好發揮能源供給“主力軍”作用。其次,需要提升大規模集中電力外送穩定性,進一步突破友好并網技術,提高風功率預測精度,推動與儲能、常規電源、抽水蓄能等協同融合發展,更好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最后,需要持續提高風電經濟性。下一步,陸上風電將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和分散式項目為主,海上風電會走向深遠海,風電配儲能進一步提高成本,風電經濟性面臨嚴峻考驗,需要全行業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努力實現提質降本增效。
  張志武: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一步堅定了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預計下一個十年我國風電布局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形成陸上風電和近海風電并重發展、深遠海風電實現突破并加快發展的新格局,同時風電機組大型化趨勢不斷顯現,風電效率不斷提升、造價持續降低,風電在未來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還需應對四大挑戰:一是,隨著我國新能源規?;焖侔l展,并網接入和消納問題仍將是影響風電發展的關鍵因素。二是,新能源參與市場化交易的步伐不斷加快,風電如何公平參與競爭、風電的綠色價值如何更好體現、調峰成本如何疏導等均需引起關注。三是,土地問題和各地不同的生態環保政策等情況也將較大程度影響風電的發展。四是,大量風電機組將面臨到壽或退役問題,機組拆除、回收利用等問題需積極得到妥善應對。
  唐堅:下一個十年是中國碳達峰的十年,新能源將成為新增電量需求的主力電源,風電相對光伏擁有利用小時數高、單瓦裝機占地面積小的優勢,將在擴大新能源電量占比的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當然,發展過程中,我們還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隨著風電逐步成為我國主要電源之一,如何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的風電安全穩定運行,避免大面積棄風,在生產綠色低碳電力的同時,滿足國家電力安全保障需求和電力價格穩定,是我國電力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其次,對于風電運營商而言,需要積極進入環境市場,通過與碳市場、用能權市場等接軌的方式,掌握新的電力銷售規則與項目收益評估能力,將實現電力的低碳化生產所產生的額外消納與安全成本,通過綠色溢價向電力行業的其他環節有效疏導,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針對上述挑戰,龍源電力將圍繞促進風電消納和提升綠色價值,在提升風電并網友好性、降低整體開發成本、提高項目附加值等方面,積極與政府、電網和上下游企業對接,探索實施路徑和解決方案,助力行業健康發展。
  武鋼:中國未來30 年的發展將圍繞“能源轉型”和“數字化轉型”進行。在數字化業務方面,金風科技推出6 個能源數字化產品,覆蓋能源規劃、建設、運營、綜合能源和碳管理。以智慧運營系統SOAMTM 為例,具有1000 萬點以上的成功接入案例,較傳統風電機組發電量提升3%~5%,運維成本降低30 元/ 千瓦。
  
  2021 年,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被北京綠交所認證為“全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該項目的建設和探索還催生了多項金風科技主導的IEC 微電網國際標準。經過10 余年迭代升級,我們總結形成“三減碳一平臺”負荷側零碳解決方案,實現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的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50%,用實踐證明了“經濟發展可以與碳排放脫鉤”。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全球主要工業國都制定了碳中和路線圖,以生態文明發展延續工業文明成果,金風科技零碳既是金風科技面向未來30年的關鍵增長極,更將成為金風人助力全社會各行各業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貢獻。
  張傳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統籌“兩個大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在2030 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 億千瓦以上,全面開啟雙碳經濟新時代、新紀元。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重任,更是中國風能和太陽能肩負起雙碳目標主力軍的光榮使命。
  
  明陽智能正打造風光儲氫全業務鏈,以智慧能源應用場景創造牽引需求,推動新能源技術高端化、產業生態化、應用場景化,探索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應用場景和實現路徑,形成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堅持“低碳、低價、低耗能”,助力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早日實現,推動能源低碳化和普惠制,讓清潔能源、智慧能源普惠中國。
  田慶軍:未來,風電將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力軍。無論陸上還是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將持續變大、發電效率提升、施工建設成本降低,風電競爭力顯著提升。但同時,大型化給行業帶來更多可靠性挑戰,風光成為主體能源還需解決間歇性難題。
  
  未來,風電開發項目將更頻繁地與儲能、綠氫、綠氨、綠醇、冶煉、生物合成技術等協同,通過需求側工藝改造等手段解決間歇性挑戰;數字化技術也以其獨有的計算和學習特性在精細尺度的風光功率、終端負荷預測和風險預警、新型儲能調峰、輔助服務資源智慧調度、需求側靈活響應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全球政府和企業的零碳技術伙伴,遠景致力于通過技術創新讓風光和儲能成為“新煤炭”, 電池和綠色氫能成為“新石油”,智能物聯網成為“新電網”,零碳產業園成為“新基建”,同時加速培育綠色“新工業”體系。
  高玲:運達股份作為一家整機制造企業,在下一個十年風電圖景中,我們遇到的挑戰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市場競爭激烈,機型更迭過快,技術創新時間不足恐帶來技術和質量風險。第二,中國風電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包括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共守質量底線;提高產業鏈綠色水平,學會利益共享;增強國內企業對外投資信心和熱情,積極抱團出海。第三,盡快實現海上風電平價上網,政企聯動,從資源開發、技術創新、電價機制以及融資成本等維度協同發力,加速推動海上風電邁入平價時代。
 

標簽:

風電
閱讀上文 >> 田慶軍:未來十年中國風電從優秀到卓越,這些因素很重要!
閱讀下文 >> 李雙成:從全生命周期看風電的綠色低碳成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al-hams.com/experts/show.php?itemid=31868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訪人物

久久久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17|久久人做人爽一区二区三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电|精品久久久久无码字幕|玖玖月日本美女38|免费永久黄色网址